永靖春行记:一座小城的文明体温

来源:永靖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:29 发布时间:2025-04-03
字号:
收藏

四月的风掠过永靖的街巷,将黄河岸边的水汽揉进每一寸空气里。这座依偎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的小城,正以一种不事张扬的方式,展现着它独特的文明肌理。

清晨的太极广场上,老人们缓缓舒展着肢体。他们身后,环卫工人老李正用长柄夹子拾起一片落叶。这已是他在这个岗位上的第十七个年头。“以前扫街,烟头、纸屑总也捡不完。现在不一样了,大家都会多走几步把垃圾扔进桶里。”老李说着,眼角堆起细密的皱纹。不远处,几个小学生正踮着脚,把喝完的豆浆杯准确投入可回收物箱。这种默契,已然成为永靖人呼吸般的日常。

在每一个社区里,文明不是口号,而是网格员的一次次上门、微信群的一条条提醒、邻里之间的一个个微笑。门里门外,流淌着的,是这座小城最温暖的底色。清晨,社区微信群的提示音轻轻响起:“各位居民,明天上午9点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,请携带身份证前往。”不一会儿,消息下就排起了整齐的回复:“收到,谢谢社区关心!”“已转告我爸妈,他们明天准时去。” 这样的通知,每个月都会出现——免费义诊、健康讲座、节日慰问,社区的关怀像春风一样,吹进每一户有老人的家庭。

网格员杨彩霞的背包里总装着几样东西:登记表、便民联系卡,还有一包她自己准备的创可贴和常用药。她负责的片区有十几户独居老人,每周至少要上门两三次。“李奶奶的高血压药快吃完了,得提醒她复查”“张大爷家的灯泡坏了,得找人换”……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这些琐碎却重要的小事。这些细微的关怀,让永靖的社区更像一个大家庭。

午后,阳光斜斜地洒进永靖县图书馆。自习区坐满了安静阅读的市民,翻书声沙沙作响。少儿阅览区里,孩子们围坐在绘本前小声讨论。图书管理员小张正在整理新到的书籍,“现在来馆人数比去年多了三成,很多人一有空就来看书。”她说。最让她感动的是,常有读者自发当起志愿者,帮忙整理书架、引导借阅。如今图书馆不只是一个借书的地方,更是滋养城市文明的精神家园。

黄昏的公交站台边,放学的孩子们自动排成一列纵队。不远处,身着制服的交警正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,手势标准有力。红灯亮起时,斑马线两侧的行人安静等待,没有人抢行。驾驶员孔师傅的车上干净整洁,他望着窗外说“跑这条线快10年了,乘客们从抢座位到让座位,变化太大了,现在连行人等红灯都成了习惯。”车窗外,夕阳为彩虹桥镀上金边,几个摄影爱好者正轻声交流着构图技巧,生怕惊飞了桥墩上栖息的候鸟。

夜色中的如意公园渐渐热闹起来,晚风轻拂,三三两两的市民沿着步道悠闲散步。而在彩陶广场,广场舞队伍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,音响音量恰到好处,既让舞者尽兴,又不扰周边居民。广场边缘的长椅上,几个带孩子的中年人聊着天,路灯为他们投下温暖的光晕。这座广场的夜晚,既有活力四射的舞步,也有静谧温馨的时光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明画卷。

夜色中的新东社区活动中心灯火通明,悠扬的歌声从二楼排练室飘出。老年合唱团的成员们如约而至,65岁的指挥王老师正带领大家排练新曲。“注意气息,把对家乡的爱唱出来!”他轻声指导着,银发歌者们神情专注,歌声时而激昂,时而婉转,歌词里唱着“黄河水长流,文明花常开”。

在这座小城,文明不是悬挂的标语,而是早市收摊后商户自觉清扫的一地菜叶,是斑马线前出租车师傅的耐心等待,是公园长椅上陌生人之间的相视一笑。就像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枣树,这种温润的文明气质,正悄然渗入永靖的每一条街巷,每一个晨昏。

当春风吹过炳灵湖泛起涟漪,永靖人知道,真正的文明从来不需要锣鼓喧天的宣告。它藏在菜市场电子秤精准的刻度里,在广场舞调低的音量中,在邻居敲门时手里那碗新腌的韭花酱的香气间。这座小城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:文明,不过是人对人的那份体贴与懂得。

x
影响营商环境建设问题线索征集